相亲角简历: 中产焦虑的明码标价
相亲角
周末的公园相亲角,简历像超市货架上的商品般陈列。张阿姨举着儿子的简历,上面烫金大字写着“985硕士/外企中层/内环有房”,她嘟囔:“这条件,怎么还找不到?”一旁的老李苦笑:“现在没房,就像菜市场没带钱。”
小李的简历被钉在角落,35岁,年薪32万,但因“无独立婚房”被红娘划入“待议区”。他自嘲:“我像求职,不是求爱。”母亲急得失眠:“隔壁老王儿子有别墅,相亲对象排到法国!”
相亲角的简历,早已不是情书,而是资产负债表。某婚恋平台数据显示,87%的女性要求男方有房,一线城市更甚。社会学家指出:“这是中产怕掉队的自救——婚姻成了阶级保险绳。”
古代讲究“门当户对”,但《梁祝》至少还有化蝶的浪漫。如今,相亲简历连身高都要精确到小数点,爱情成了算法里的最优解。托尔斯泰若活在今天,大概会写:“幸福的家庭都是Excel筛出来的。”
心理学家李敏直言:“把婚姻当IPO路演,注定血本无归。”卢梭两百年前就警告:“爱情是理性的盲区。”可焦虑的父母们仍在简历上疯狂加码,像给股票追加保证金。
小陈和女友的简历曾被相亲角大妈们嗤之以鼻:“男教师没前途,女护士太忙。”但他们因骑行社团相识,现在开了一家咖啡馆。小陈笑称:“我们的‘估值’确实涨了——靠的是共同还房贷。”
当相亲角的简历用加粗字体标价人生,那些没写上去的——比如半夜煮的一碗面,加班时的电话陪伴——反而成了奢侈品。或许该学学《小王子》:“真正重要的东西,用眼睛是看不见的。”